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昂贵的冬天:气价在狂舞

  一场天然气涨价风潮震动全球市场,欧洲则是这一轮天然气危机的“震中”。这个冬天,天然气将成为全球能源供应的关键。

  这注定是一个昂贵的冬天。

  飞涨的电价、高额的取暖账单、停产的工厂……一场席卷全球的“天然气危机”,在冬季还没有完全到来以前,给了欧洲与北美市场一个下马威。

  如今,北半球的冬季已经来临,随着温度的逐渐下降,国际天然气价格还在高位徘徊。

  在11月16日举行的国家发改委例行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受当前全球天然气供需形势紧张、气价暴涨的影响,今年供暖季全国天然气供需总体紧平衡,高峰时段部分区域供需矛盾可能较为突出。

  在下半年开始的能源危机之中,国际主要能源的价格一路飙涨,天然气价格涨势显得尤为突出。

  天然气摆脱了多年来廉价能源的角色,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受   一场天然气涨价风潮震动全球市场,欧洲则是这一轮天然气危机的“震中”。这个冬天,天然气将成为全球能源供应的关键。

  21世纪经济报道新能源课题组认为,随着全球脱碳风潮以及能源转型进程的推进,天然气在整个能源体系中的重要性正愈加凸显,围绕天然气资源的争夺将变得越来越激烈。

  而作为全球能源转型的急先锋,欧洲在本次天然气危机中所遭遇的窘境,给中国社会带来若干启示:能源转型过程中的阵痛无法避免,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产业,能源的转型要在综合成熟技术的辅助下,循序渐进地稳步推进。

  疯狂的气价

  下半年开始,全球天然气突然开启涨价模式,多地天然气价格冲向前所未有的历史最高点。而在此之前,天然气长期因为质优价廉而广受欢迎。

  造就本轮涨价风潮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可再生能源供给的不足,近年来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与新冠疫情导致的上游投资减少,以及多国天然气需求量的持续增长,外加地缘政治的角力,共同缔造了这次席卷全球的天然气危机。

  1、全球天然气价格暴涨

  今年上半年开始,大宗商品涨价风潮开始在全球各地酝酿。疫情之后多地经济持续复苏,伴随着主要工业品供需错配,钢材、煤炭、有色金属、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

  下半年以后,长期价格低廉的天然气,开启了疯狂的涨价历程。本轮涨价从传统的消费淡季7月份开始,具有淡季不淡、全球同步上涨的特点。

  国内市场方面,LNG价格在6月下旬和9月之后连续快速抬升,目前已经小幅回落。10初,金联创LNG全国指数曾达到元/吨的高点,创造了年内的新高,较2月的低点上涨%,但未达去年底的最高水平。目前,金联创LNG全国指数已经回落至元/吨左右

  海外市场方面,作为欧美主要天然气定价基准的芝商所亨利港(HenryHub)天然气、荷兰所有权转让中心(TTF)以及欧洲天然气现货交易市场的风向标全国平衡点(NBP)都攀上了高位。

  今年10月初,荷兰TTF天然气期货11月合约价格飞涨至.欧元/兆瓦时,创造了历史新高,较1月份低点涨幅达%。在10月底经历快速回落后,TTF价格再度爬升,目前为87.欧元/兆瓦时。

  美国天然气在10月初也涨高至6.32美元/百万英热,创下近7年来的新高;目前已回落至4.95美元/百万英热附近,但较年内低点涨幅仍超过一倍。

  多方面影响因素交织,导致了今年天然气价格在淡季开始的暴涨旅程。其中,需求量的快速增加以及供应量增速不足,成为涨价的主要原因。

  2、全球天然气需求增长迅速

  从需求端来看,异常气候带来用电量增加,欧洲冬季补库需求加大,全球多地的经济复苏、能源清洁化转型、可再生能源供应不足、煤炭和石油价格上涨带来的替代效应,都导致今年天然气需求的快速增长。

  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介绍,在整个北半球,今年夏天是有记录以来第二热的夏天。超高气温刺激了发电厂的空调用电需求,需求的激增也导致欧洲天然气库存逐渐下降,在冬季到来之前有较高的补库需求。

  欧洲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地区,天然气也是欧洲主要的发电来源之一。受到极端天气影响、水电及风电供应不足,以及碳税价格大幅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欧洲天然气需求在上半年显著回升。

  据欧盟委员会数据,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欧盟天然气消费量同比增幅分别为7.6%和18.7%,库存同比分别降低25%和46%。至二季度末,欧盟天然气产品库存量为亿立方米,低于过去五年的中位水平。

  信达期货研报指出,由于亚太地区现货和HengryHub正推动套利机会,并考虑到溢价,更多货物正传送至亚洲市场,这使得欧洲供应愈发趋紧,推动了TTF价格的走高。

  中国市场方面,国内产气量仍在飞速增长,但由于用电需求增长快速、煤炭价格高涨等综合因素影响,加之多地继续推进的“煤改气”进程,天然气消费量的增长要明显高于产量增长。由于气价上升,天然气资源进口量增价更增。

  据国家发改委提供的数据,今年前8月,中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达到.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6.8%。

  国家能源局在今年8月发布的《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中预计,中国年天然气消费量将达到亿-亿立方米。年,中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亿立方米。

  以此计算,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同比增幅将达到12.65%-14.2%。

  3、天然气供应增速不足

  近两年来,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推动能源转型,大量的资金投入于可再生能源领域;在投资环境和行业大势的影响下,主要油气公司对于产业上游的投入也相应收缩。

  年,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与能源消费造成重创,能源价格跌入历史性低点,更加剧了油气产业在上游的资金撤离,为天然气供应增速乏力埋下了伏笔。

  中石油经研院数据显示,年,全球勘探开发投资支出为亿美元,同比下降30%;当年全球共收获个油气发现,新发现油气储量19.5亿吨油当量,同比下滑30%。受主动限产和需求下降的影响,年全球天然气产量4.0万亿立方米,同比下滑3.6%。

  作为跨国天然气贸易重要组成部分的液化天然气(LNG),其产能增长也变得十分有限。年-年周期,全球LNG供应量每年增加-万吨左右;年以来,全球大批天然气及LNG项目延迟投产,导致年-年周期供应量只增加万吨左右。

  从行业趋势上来看,由于全球碳中和风潮的推动,壳牌、英国石油、道达尔能源等欧洲石油公司,都制定了碳中和时间表与降低上游业务碳排放权强度的目标,在传统油气产业上游的投资自然也相应缩水。

  此外,年初北美曾出现极寒天气,导致美国得克萨斯州和俄亥俄州大范围停电,天然气基础设施遭到破坏,产量快速下滑。8月,美国墨西哥湾遭遇飓风“艾达”袭击,墨西哥湾海上钻井平台一度有超过九成的天然气钻井平台被迫关停,影响重大。

  在欧洲的荷兰北部,由于地震灾害的威胁,荷兰政府计划争取在年前实现格罗宁根天然气田全面停产,后者在荷兰和欧洲天然气供给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西部证券指出,美国本土天然气资源相对充足,但由于出口产能利用率已经接近满负荷,所以美国的剩余气量较难转化成全球LNG运往其他消费区域。与此同时,俄罗斯本土天然气产量增长空间已经有限,其国内天然气供应同样紧张,即使将俄罗斯天然气全部新增产量都输送至欧洲,也难以满足后者旺盛的需求。

  据国家能源局数据,今年1-10月,中国生产天然气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4%,较年同期增长19.2%;但相较于前8个月16.8%的消费增长率,国内仍需要加大进口气来保证资源供给。

  国家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前10月,中国进口天然气总量达到.4万吨,较年同期增长22.3%;进口总金额达到.4亿元,同比增长36.0%。

  4、地缘政治角力

  除了基本供需面因素以外,欧洲、美国与俄罗斯三方的地缘政治角力持续影响着欧洲天然气市场,欧美央行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刺激的政策,则进一步导致了天然气价格的走高。

  作为欧洲天然气的重要供应方,俄罗斯近几个月有意无意对输欧天然气进行调整,也导致了欧洲天然气市场的动荡。围绕天然气价格和过境费问题,俄罗斯与乌克兰两国争执多年。

  另一方面,作为俄罗斯输欧天然气的重要过境国,白俄罗斯近期因难民问题与欧盟争执不下,一度威胁关闭过境天然气管道,为欧洲天然气市场再添变数。

  今年9月10日,从俄罗斯出发,穿越波罗的海抵达德国的天然气管道——“北溪2号”全线铺设完成,该管道旨在绕过乌克兰避免高昂的天然气过境费用。

  该管道全部通气后,俄罗斯输送到欧洲的天然气将达到亿立方米。但美国多次出面反对该项目,出于自身利益,美国首先不希望俄罗斯与自己争夺欧洲市场,另外一方面也不希望俄罗斯通过该管道来打压乌克兰及其他中东欧国家。

  为了保证北溪2号的供应量,或是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所宣称的国内供暖季开始导致需求增多,俄罗斯向西北欧输送的天然气在9月已经显著低于市场预期。

  中信期货研报指出,若地缘政治因素导致北溪2号无法顺利投产,则欧洲冬季天然气还存在短缺风险,气价仍将维持高位;若北溪2号顺利开通,两条支线共万方/日的供应能力,有望缓解欧洲气荒。

  中国银行研究院指出,欧洲当前正处于碳中和能源转型政策加速阶段,天然气需求进一步凸显,供需两端难以维持稳定均衡,短期供需失衡概率上升,导致了天然气价格的剧烈波动。

  新冠疫情以来,欧美央行通过一系列货币与财政政策向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提振经济,宽松和刺激力度甚至超过了次贷危机。这类政策,在全球范围内刺激了主要能源商品的涨价,包括原油、动力煤、天然气等,价格都出现了猛烈的上涨。

  当地时间11月16日,德国能源监管机构暂停了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的审批认证,为欧洲市场的冬供再度带来了悬念。

  “气压”传导

  天然气价格暴涨为下游产业带来了连锁反应,多地电价上涨、取暖费用增加,有的企业则由于气价高涨、资源紧缺而宣告限产甚至停产。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同,以及天然气来源的不同,天然气价格暴涨给各地带来的影响也不太相同。

  1、欧洲市场:电价上升,居民取暖费用增加

  天然气价格上涨,首先带来的就是能源费用的增加,不少企业因天然气价格和电价大幅上涨陷入经营困难。

  美国能源署(EIA)今年10月预计,今年冬天,美国使用天然气供暖的近半数家庭,其取暖费将比去年增加30%;如果冬季气温较平均气温低10%,则取暖费将增加至50%;若冬季气温高于平均气温10%,则涨幅将缓和至22%。但无论如何,美国近半数天然气取暖家庭的取暖费增加已经成为必然。

  EIA预计,全美占比约41%的电取暖家庭今冬取暖成本将增加6%,严寒天气将增加至15%,暖冬的取暖费增幅有望减少至4%。使用丙烷的5%的家庭,其取暖费将增加54%,在冷冬和暖冬两种情境下增幅分别为94%和29%。

  据英国《卫报》援引能源监管机构天然气和电力市场办公室(Ofgem)消息称,自9月气价飞涨以来,英国当地已经有超过17家能源公司破产,其中11月2日就有4家能源公司同时破产,涉及多万户家庭。

  天然气发电占据整个英国电力来源的40%,并为当地大多数的家庭供暖。尽管英国致力于在年实现净零排放,但天然气仍将是该国重要的能量来源。

  近期以来,欧洲多地的化肥生产工厂、钢铁厂商相继减产,甚至停工;电价的高涨也让欧洲当地企业苦不堪言。

  一个连锁反应更为复杂的例子是,今年9月,英国两处化肥生产工厂因天然气涨价而停产,而作为化肥副产品的二氧化碳供应也开始减少,这也直接影响到了英国当地的食品保鲜、碳酸饮料生产等行业。

  对于许多体量较小的能源公司来说,如果没能进行套期保值来进行成本管理,能源价格的调整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监管部门管制,上游成本的大幅抬升无法有效及时传导至下游消费者手中,经营困难几乎是必然发生的事情。

  2、中国市场:整体稳定,溢出成本有待传导

  全球天然气供应紧张与价格走高,对国内市场也带来了影响,但由于中国天然气来源、定价机制以及市场运行机制的特点,整体影响和波及范围要小于欧洲市场。

  21世纪经济报道新能源课题组了解到,近期国内LNG价格涨幅明显,为下游陶瓷、玻璃等企业带来较大资金压力。在天然气涨价、能耗双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部分中小型陶瓷、玻璃企业已经选择减产甚至是停产。

  目前来看,国内今冬明春天然气供应整体上较为充足。今年9月起,从监管部门到能源央企,都已经开始为冬季天然气供应做好准备,目前业内普遍预期今冬明春国内不会出现类似于欧洲市场的气荒。但若极寒天气出现,仍不能避免局部地区短时的供应缺口。

  海外气价飞涨传导至国内,也变得相对温和一些。据中石油经研院提供的数据显示,年,中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43.2%,这意味着中国去年有超过五成的天然气由国内提供。

  在进口气当中,管道气进口占14.6%,LNG进口占总量的28.5%;而当前国内LNG进口也以长协为主,与油价挂钩占比占多数。天风证券指出,国内直接与暴涨的JKM(日韩基准)挂钩的进口气占国内天然气消费总量的不到3%。

  但当前JKM指数是东北亚现货市场的重要标杆,其价格飞涨后也直接影响到了国内LNG现货采购的意愿。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全球天然气价格的上涨,国内天然气供应的成本也在上升。在10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发改委党组成员、秘书长赵辰昕介绍称,当前国际市场LNG现货到岸价格已经达到9元/立方米左右,而各地当前的门站价还普遍在2元/立方米以下。即在部分进口高价资源方面,中央油气企业为保民生用气承担了超过7元/立方米的亏损。

  中金公司今年10月研报指出,对于今年冬季天然气供应增加的额外成本,无论是由上游企业全力保供,还是增量需求部分通过市场化方式由下游承担,今冬明春国内取暖可能需要的大量LNG现货,将为产业链上下游带来较大额外成本。上游的成本能向下游传导多少,又如何传导,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3、资本市场、期货市场炒作,相关化学品价格变动

  在整个市场行情的带动下,天然气板块也随着气价冲高回落。今年8月开始,同花顺天然气板块指数一路攀升,到9月底升至.02的高位,此后缓慢回落至点附近。

  新天然气(.SH)、皖天然气(.SH)、陕天然气(.SZ)、广汇能源(.SH)、亚美能源(.HK)等个股下半年的涨势也大致趋同。

  天然气的上涨还对整个能化板块带来联动影响。在原油方面,天然气价格不断攀升新高,让原油及其下游成品油在取暖、发电需求方面替代的相对经济性显现出来,替代需求激增带动了原油、燃料油和LPG等价格的快速上涨。

  原油价格的回升,则进一步导致下游产品PTA和短纤产品价格的抬升。信达期货指出,由于国外甲醇主要由天然气制备,期价上涨对国外甲醇成本产生重大影响。

  中银研究则认为,天然气危机带来的能源价格上涨,将推升通胀水平,新兴经济体则面临与发达国家政策周期错位的风险。

  中信期货指出,气价上涨导致大量天然气发电转为煤炭发电:三季度欧洲天然气发电同比下降12%,煤炭发电同比增加15%。在欧洲,碳配额逐渐趋于紧张,当地碳税价格也在不断推升,助推电力价格的上涨;而随着天然气供需的持续紧张,预计还将进一步推升碳税的价格。

  能源结构“桥梁”

  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以及开发工艺的进步,天然气在燃料和工业生产领域的应用变得愈加广泛。从主要发达经济体开始的能源转型,也让这种相对清洁的化石能源,在能源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可以预期的是,随着全球能源转型与碳减排浪潮的推进,天然气在整体一次能源当中的占比还将进一步提升,成为能源转型过程中的关键。

  1、天然气:相对清洁的化石能源

  天然气是指蕴藏于地层中的烃类和非烃类气体的混合物,包括油田气、气田气、煤层气和生物生成气等等。开采出的天然气从井口运输至加工厂,经过脱除碳氢化合物以及水蒸气等杂质,加工成为天然气销售给消费者。

  天然气可以用作燃料,也可以用作化工原料,因为价格低廉、热效率高和排放低而闻名。天然气最初是作为石油的伴生产物,获取的收益主要是为了弥补或降低原油开采的成本,因而多瞄准传统能源的替代市场。随着天然气需求的增加,以及天然气开采和利用途径的不断发展,天然气逐渐成为独立的能源产品和重要的工业原料。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新能源发展迅速,排放高的化石能源则逐渐受到冷落。但可再生能源仍存在时间与空间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天然气作为碳排放相对较少的化石能源,备受各界青睐。

  同等热值的天然气,其碳排放要显著低于煤和石油;但是,天然气所含的甲烷,同样是一种温室气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天然气所具备的气候优势。

  2、能源转型的关键

  无论是全球市场还是中国,过去几年,天然气的需求量正在逐步攀升。在整个能源结构转型中,天然气扮演着“桥梁”式角色。

  当前,全球能源结构呈现以煤为主、多元结构发展的格局。这其中,我国的资源禀赋特征为“富煤贫油少气”,而全球的平均水平则是石油、天然气、煤炭占比相对均衡。从全球趋势来看,各国都在减少煤炭和石油的使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可再生能源就能迅速形成替代,天然气成为填补能源转型空白的关键,在年的“能源危机”中呈现出了一定的消费韧性。

  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发布的年《世界能源统计年鉴》,年,全球天然气消费量减少亿立方米,降幅2.3%。尽管如此,天然气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仍持续上升,创下24.7%的历史新高。

  由欧美等主要经济发达国家的数据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天然气消费占比的逐渐提高成为大势所趋。年,中国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仅为8.40%。可以预期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能源结构向低碳化、无碳化转型,国内的天然气需求量还将继续增长。

  3、飞速发展的中国市场

  国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气司等发布的《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显示,年,中国天然气消费主要有工业燃料、城镇燃气、发电和化工四大用途。其中,工业燃料和城镇燃气用气占比均在37%-38%,发电用气占16%,化工用气占9%。

  该报告预计,年中国城镇燃气天然气消费增量主要来自于居民采暖,全年新增用气亿至亿方;工业用气主要来自陶瓷、玻璃等重点行业,全年新增用气亿至亿方;发电方面,考虑到新投产装机和气电利用小时数快速增长,全年新增用气亿方;交通、化工增量约在20至30亿方左右。

  进入新世纪以前,中国的天然气产业一直呈缓慢发展的态势,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也在2%左右徘徊。1年以后,国内天然气消费增速开始加快;年以后,由于环保压力以及多地煤改气的推进,国内天然气消费量飞速增长。

  到年,国内天然气消费量已经达到4.1亿吨标准煤,较年增长51.6%;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提升至8.2%,较年提升4.2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在年,全球天然气消费都因新冠疫情和经济衰退而减少时,中国的天然气消费仍保持了正向增长。

  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推进,在可再生能源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还有所不足的情况下,天然气的近零碳能源特征,将助力天然气产业的继续发展。

  谁在定价?

  与煤炭、石油等能源不同,天然气市场更具有区域性的特点,与其它能源的相互替代、地缘政治因素以及各国监管政策的不同,都导致天然气形成了多元化的定价机制。

  近年来,海运LNG贸易的发展使得天然气市场向全球化迈进,但总的说来,天然气的定价除了反应地区市场供需以外,受到了许多原因的影响。

  1、多元化的天然气定价机制

  由于天然气的能源替代属性,以及市场机制的多元化,天然气的定价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更多反映合同双方的议价能力而不是市场供需,反过来价格也制约着天然气行业的发展。

  天然气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可以被煤炭、液化石油气(LPG)、燃料油和煤炭等燃料替代;在其市场开拓过程中,仍需要与传统能源竞争替代市场,因而天然气的定价仍保持与原油、煤炭等价格挂钩的模式。

  除此之外,天然气市场还分为垄断性市场和竞争性市场;在不同资源禀赋以及天然气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都会对天然气价格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

  因而,天然气的定价机制,除了考虑到成本和市场供需因素以外,还受到替代资源的价格、国家监管政策、买卖双方谈判等因素的影响。

  2、从区域市场迈向全球化

  近年来,随着跨境输气管道和LNG海运贸易的发展,天然气市场正从区域性市场向全球化市场演进。

  在天然气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输气管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天然气在邻近国家和地区市场的销售范围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多个以管网为基础的区域性市场。其中,最典型的几个天然气区域市场包括北美、欧盟、亚太、俄罗斯的等。

  全球范围内来看,天然气市场也逐渐形成了具有很强地区影响力的美国亨利天然气交易中心价格(HH)和英国国家天然气交易中心(NBP)价格、荷兰TTF天然气价格;随着LNG贸易的的不断发展,全球性的天然气市场基本形成,天然气价格在不同区域市场之间的传导力正不断加强。

  按照区域来看,全球天然气市场可以分为亚洲、北美洲和欧洲三大市场。澳大利亚、卡塔尔、俄罗斯、美国、挪威等是全球主要的天然气出口国,美国和俄罗斯主要以管道气形式出口,卡塔尔和澳大利亚主要通过LNG形式出口。

  在消费端,欧洲、亚洲、北美则是主要的天然气资源流入国或地区。其中,欧洲地区以管道气进口为主,现货贸易和短期贸易合同不断增加;亚洲地区的中国,进口天然气有管道气和LNG两种,近年来LNG占比不断提升;日本和韩国则主要是LNG资源进口。

  3、中国市场的特点

  在中国天然气市场方面,“三桶油”把控上游天然气生产并主导LNG资源的进口;在消费端,存在地区间不平衡和季节性不平衡的特点。

  由于天然气上游勘探开采的资金、技术壁垒较高,还存在相应的监管法规、注册审批等要求,天然气生产一直由“三桶油”为主导;国家管网集团成立之后,国内管输系统更加集中,“三桶油”的上游开采业务更为聚焦,并主导着海外LNG资源的进口;与此同时,国内诸多民企的LNG业务也在迅猛发展。

  从地区来看,南方地区和东部地区的经济实力要强于北方和中西部,因此天然气需求增长也较为快速,对于天然气也有更高的价格承受能力;而北方冬季采暖消耗大量能源,在大气污染治理力度逐渐加大的环境下,“煤改气”的推进导致冬季取暖期的天然气需求呈爆发式增长,但涉及冬季居民取暖的民生问题,因而对价格的承受能力相对较弱。

  从供需来看,国内天然气主力产区集中在陕西、内蒙、新疆、四川、重庆和青海等地,陆上管道气则主要来自中亚国家和中俄东线进口气的俄罗斯;LNG来源广泛,但主要接收设施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夏季东部和南部经济发达地区消耗大量天然气,冬季北方取暖带来天然气需求暴增。

  近年来,国内天然气产量飞速增长,但国内天然气需求量增速更快,导致国内不得不依靠进口更多天然气来满足国内需求,近几年国内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整体上呈上升态势,但去年有所下滑。中国石油经济研究院数据显示,年,中国进口天然气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为43.2%,较年下降2.2个百分点。

  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其使用状况与经济发展程度和资源禀赋高度相关。依靠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和全球的平均标准来看,中国的天然气需求还将持续保持快速增长。

  危机警示

  全球能源转型、新冠疫情带来的上游投资锐减、地缘政治纠纷以及需求暴涨等诸多因素,带来了这一轮的天然气危机。而透过本次事件我们可以发现,天然气作为独立能源的地位正在逐渐发生改变,并且还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而对于正在推动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的中国来说,欧洲同行在能源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同样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1、天然气地位转变

  随着天然气在全球能源系统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原本的低价、附属、可替代性的特征也开始发生转变。全球能源版图正从以石油为中心,转向以电力为中心,可再生能源与天然气逐渐成为主力电源。

  此前,一直是由油价影响气价变动,本次天然气危机中,天然气价格的上涨拉动了油价的上涨。全球碳中和目标的稳步实施将持续提升天然气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近期极端气候条件带来的天然气价涨幅远超石油,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气价话语权增强的信号。

  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调研室主任罗佐县指出,随着本轮能源波动趋于平缓,天然气价格决定机制预计还将回归油价,但长期来看,油气价格定价的相对低位和话语权转换是一定要发生的。

  2、能源转型阵痛

  中金研究指出,随着天然气在能源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极端天气诱发周期性能源危机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本次能源危机可以看到,即使是全球能源转型的“领跑者”欧洲地区也尚不能很好地应对极端天气变化,而能源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涉及各个行业和部门,新旧能源体系更替产生的阵痛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

  应该循序渐进推进能源低碳转型,保障整体能源安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完善逐步替代传统能源的使用,不能操之过急。

  8月份开始的全国限电风潮,对工商业、民生都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其中的一些思考,在本轮能源危机中同样具有借鉴作用。

  即,稳住基础能源供应,防止运动式、跃进式减碳,防止激进思维,而在风光等可再生能源迅猛发展加速并网的同时,要配套发展储能技术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随机性和波动性问题;特高压技术的发展,则有助于将富集区的电力运送至负荷中心,缓解资源与负荷的区域错位问题。

  3、天然气市场化推进

  以美国、英国、日本等市场为例,这些国家都先后经历了从垄断经营到去监管,再到市场化经营的发展历程。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和市场化天然气价格的形成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天然气有效供给能力的增加。

  而这一进程,需要及时解决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监管立法层面做到先行一步。同样,天然气市场化的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渐进。

  能源战略学者冯保国在其出版的《油气改革的逻辑,从油气价格到“一带一路”油气合作》一书中提出,构建竞争性市场结构、加快天然气区域中心、期货市场和天然气枢纽的建设;在市场化机制形成过程中,还要理顺天然气供应链各环节的价格关系,重视液化气的发展。

  根据国内资源现实和海外经验来看,页岩气的开发还应在融资模式创新、政策支持、科技进步等领域重点推进和支持。

  4、市场化的边界在哪里?

  今年夏季开始,动力煤市场在供需偏紧的形势下,开启了连续数月的涨价之旅。在持续的供需不平衡之后,叠加市场炒作的因素,动力煤市场暴涨数倍,对下游工商制造业、发电、民生等都带来负面的影响。

  在相关监管部门和生产商的联手努力下,终于在10月将煤价从高位打下,重回相对理性的空间。

  天风证券石化研究团队的张樨樨指出,欧洲的电、气、煤和碳(碳交易)已经高度市场化和高度联动,在一定程度上将定价权交给了外部因素,比如天气。对于电力以及发电用的天然气和煤炭来说,其需求刚性很强,且容易受到外部条件偶发因素的影响。依靠价格来调节供需,结果就是价格的巨幅波动。

  相对于欧洲市场来看,中国的天然气尚未形成完全的市场化,管道气、LNG双轨定价机制仍在;且天然气占一次能源的比重还相对较低,煤炭是整个能源体系的压舱石,天然气价波动影响相对有限。

  此外,在下游市场中,工业用气和化工用气占比超过50%,城燃和发电等民生用气占比不足一半,天然气涨价对工业品成本带来影响,但对民生影响相对有限。

  中国能源品的市场化与政府调控指导的平衡点在哪里,值得深入探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