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粉碎机”这个称号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荣誉,同时也是发达国家的魔咒,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港机,到十年前的盾构机,再到我们每个人都使用的液晶显示屏,这些曾被发达国家垄断赚取暴利的领域,无一例外地在中国进入后变成白菜价,“发达国家粉碎机”这个称号,事实上应该叫“发达国家暴利粉碎机”。
但在这个称号的光辉之下,我们还有很多领域仍然需要成长,譬如芯片、光刻机、发动机,本期老K要给大家说的,就是一个我们仍未攻下的领域——船舶制造。
我们常说,中国海军要走向深蓝,但我们并不是美国这样的海权国家,我们走向深蓝不是为了侵略、霸凌,而是为了更好的自保能力,以及更全球化的经济。所以,在我们的海军走向深蓝之前,我们的经济也要走向深蓝。海军走向深蓝,需要航母编队,经济走向深蓝,需要的是什么——货船。
集装箱船
1月29日,中国船舶工业协会,发表了年船舶工业经济的运行报告。这份报告中引入了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其中很多数据呈现出喜人的形势,比如中国仍是全球最大造船市场,占比高达百分之四十八,也就是说,全世界有一半的船舶都是中国制造。
但在这些关键数据之后,还有一条不那么乐观的报告,“企业收入增长利润下降”。这条报告中显示,20年中国的船舶制造企业收入同比下降百分之十三,船舶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百分之二十六,除了船舶修理企业有增长之外,其余船舶企业无一例外,都面临着利润下降甚至亏损。
中国船舶工业协会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主题,为什么中国的船舶制造业占世界一半,却还是利润下降?
这个问题说起来其实就一句话,“附加值不够”。让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世界的船舶制造简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争带来的技术推进,大大改善了船舶货运技术,美国和欧洲依靠着船舶技术,疯狂抢占市场、漫天要价。全世界每个国家都知道经济全球化的好处,都想要把自己的商品出口到全世界,要出门就要什么——货船。即使欧美漫天要价大家也都没办法,挣钱嘛,生意,不寒碜,只能咬咬牙,购买这些没有技术没有保修的船舶。
后来的剧情我们就比较熟悉了,就像电子产业、芯片产业的转移,船舶制造产业也一样,美欧的日子越过越好,靠芯片和软件就能收割全世界,谁还搞制造业,索性直接搞起了去工业化,把制造业扔给了自己的几个小弟,这些转移的制造业之中就有船舶制造行业。作为美国头号小弟,韩国和日本接下了这波制造业转移。
船舶制造产业
说到这个老K插一句,美国式的民主就是对内民主、对外封建,你看这种产业转移扶持上位,和我们百年前的皇帝传位有的一拼。
在千禧年之前,得益于技术的攻坚和产业的转移,日本和韩国联手霸占了全球船舶制造业的市场,也算得上是子承父业。当然,这个格局随着中国的入局开始出现了剧变。
年,从改革开放中走出来的中国正式加入了WTO,十三亿劳动力冲击了全世界,从手工业到纺织业,从制造业到能源业,中国都后来居上,粉碎了发达国家的技术暴利。当然,船舶制造业也少不了我们的身影。
从加入WTO后,中国的船舶制造业迅速成长,仅仅十一年的时间,我国的全球船舶制造业就超过了韩国,成为了世界第一。这份日韩当了几十年小弟才从欧美继承而来的家业,仅仅十一年就到了中国手里,自立才是硬道理。在随后的8年里,尽管全球的经济局势变动层出不穷,中国的船舶制造业始终稳压日韩一头。
码头
年,全世界的船舶制造业中,中国占比百分之四十八,韩国占比百分之四十二,而日本仅有百分之七。就像汽车有奥拓和劳斯莱斯,手机有红米和一样,船舶业同样也有价格质量高低之分。
在这十一年的前进中,中国占据了百分之四十八的市场,但是这百分之四十八,都是价格低,技术少的货船、集装箱船。价格高,技术多的大型LNG(液化气货船)、VLCC(超大油轮)等船型市场都还在韩国手里,其中随着全球清洁能源需求的上升,液化气货船更是利润高得吓人。说出来也许你不信,中国的船舶制造业占了全世界接近一半,但是即使头部最大的那几个船厂,利润率也不到百分之五,中小型船厂更不用说,很多都要亏本接单才能活下去。这背后就是中国的船舶制造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低技术造成的高产出低回报。
也许有观众想问,我们能造航母、能造核潜艇,为什么造不出液化气货船?这是一个典型的认知差异,要知道,虽然军工我们世界首屈一指,能和美国扳扳手腕,但我们今天说的船舶制造是民用行业,军工与民用是完全隔绝开来的。
LNG船
如果让军工企业来造民用船舶,军工企业肯定也没问题能造出来,但问题是军工企业是国防技术,把国防技术放在民用船舶上卖出去,这不就是相当于卖技术吗?而且军工和民用的技术方向并不一样,仅船体一项,军工要求船体抗导弹反雷达,但是民用只要轻就行了,毕竟越轻越省油。
军工的需求民用技术无法满足,同样,民用的需求军工也无法满足,因为大家方向不一样。
再说,如果我们让军工企业掺和进民用市场,不就正中美国下怀了吗,当年美国拒绝中国加入国际空间站,用的理由可都是“怀疑中国会用于军事用途”。这种破事还有一大堆,如果我们用军工来帮忙民企搞技术,岂不是落把柄在别人手里。
前面我们也说了,自立才是硬道理,技术上也同样适用。从中国船舶制造业登上宝座那天,我们就开始磨刀霍霍向韩国,LNG船这种高利润高技术的货船,就是我们的下一步。
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技术也不是我们闷头苦干就能有的。这是整个产业链的技术融合,从上游的钢材制造,到下游的船体焊接,都需要有同等级的技术才能完成突破,我们还在技术这条路上奋力追赶韩国。
LNG(液化气货船)
就比如说LNG船,也被称为“海上超级冷冻车”,是专门用来运载液化气的,体型巨大无比,这么说吧,一艘LNG的载运量就足够全上海一个月的液化气使用量。
这艘船的技术难点主要有三个。
第一,超低温,为了保存液化气,这艘船的储存仓必须保持在-摄氏度之下,光是温度还好,制冷技术就可以达到,但是难点在于这个制冷设备必须维持稳定的状态,这对货舱的工装平台有极高的要求;
第二点,空间温度控制,货舱的温度湿度都要分布均匀,同一个空间内要温差很小,这就要求有着极为精密和敏锐的温控设备;
第三点,船体结构,因为货舱系统和温控系统的精密,所以船体舾装的过程中,对精度有很高的要求,还要保证船体的准确契合度。
前面这三点每一点都需要大量的技术来支撑,欧美比我们早五十年开始做这件事,日韩比我们早三十年,相比起这几个国家几十年的技术投入,仅发展十多年的中国还显得太年轻了。韩国之所以能把持着半壁江山不被攻下,就是因为这些技术的完善。
LNG(液化气货船)
如果说LNG船的作用仅仅是运输天然气,我们进口也无伤大雅,毕竟别人的发展时间摆在那,我们还需要时间,但问题是这艘船的背后,还有一部分中国能源的影子。对液化气大家都没什么概念,但事实上它是中国能源结构的重要一环,天然气在建筑、重工业、航运和重型公路这些领域里不可或缺,同时还具备着清洁、高效的特性,再加上中国年碳中和目标,天然气重要性不可忽视。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的天然气长期以来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天然气需要从国外进口,即使只说运输,这个缺口也需要大量的LNG船舶。
中国从年开始向美国进口LNG资源,进口量每年都在增加,到年增幅已经达到了%。随后中美贸易摩擦开始,中国对美国的关税提到了25%,LNG进口量大幅下降,天然气险些进入断供境地。
天然气缺口
能源问题并非一朝一夕能解决,但运输问题或许可以努力试一下,如果不解决LNG船的制造难题,我们就得面临从韩国进口船舶去美国买能源的局面,同时被两个国家赚取暴利,想想就不好受。
不过老K在翻资料时发现,这个问题很可能近几年就能解决,根据中国国家能源协会的报告,从年开始,中国天然气进口源呈多元化,翻译一下就是,我们不从美国手里买了,进口国提升到了24个,我们同时向24个国家进口天然气,谁的质优价廉我们买谁的。
更重要的是,年12月3日,中俄东线中段投产运行,这条天然气线路是“一带一路”项目之一,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天然气缺口。
天然气缺口有眉头了,LNG运输船呢?中国船舶工业协会在2月9日,发布了中国造船产能的利用监测指数(CCI),这个指数中,新冠疫情在年初冲击了造船业,但在中国空前的防控力度之下,造船业迅速恢复了生机,而国外的疫情肆虐,导致数家国外船厂倒闭,多个国际货运公司进入亏损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造船业成了幸存者,占比进一步扩大。不出意外的话,年中国的造船业可能会再次扩大,时势造英雄,随着市场的扩大和竞争的激烈,必然会有更多的船厂盯上LNG这块肥肉,尝试技术攻坚。
LNG船舶
长路漫漫修远兮,希望有一天,中国的造船业能够造出LNG船舶,撑起中国能源进口的一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6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