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陈雨康王文嫣

  在12月14日由中远海运大连投资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上海证券报、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中国石化炼油销售有限公司、中化国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商品交易所等单位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LPG产业峰会上,多位权威专家表示,LPG产业链各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团结合作,以此稳固产业链与供应链基础盘,进一步提升LPG市场竞争力,助力能源保供及低碳转型。

  中国已成最大LPG消费国和进口国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液化石油气(LPG)消费国和进口国。但中国LPG的对外依存度较高,国际话语权和定价权较弱,已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副总经理林戟表示,中国LPG消费量占全球消费量的约20%,对外依存度高达约33%。稳固液化气产业链与供应链基础盘,整合、优化并提升液化气市场竞争力,开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产业发展模式,助力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显得尤为重要。

  多名业内专家在本次大会期间表示,当前,中国LPG行业存在国际贸易参与度有待提升、供应链建设仍显不足、成本控制方面缺乏主动、规模和资源优势尚未体现等问题。

  中远海运大连投资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任元庆表示,我国在LPG国际贸易领域的参与度仍有待提升。大部分企业将重心放在生产端和下游,对于上游的参与度和重视程度还不够,导致中国企业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不强。一方面,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时间较晚;另一方面,中国企业采购渠道较为分散,难以形成合力。

  规模潜能亟待发挥

  “整个产业链存在保供风险。”任元庆表示,近几年,国内东华、万华等头部企业在中东和美湾市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布局,其目的不仅是调控成本,更是对潜在风险的预先防范。在这一点上,头部企业的战略举措值得学习和借鉴。

  任元庆建议,一方面,全行业要加强内部资源流动,形成规模优势,主动打破边界壁垒,发挥需求合力,充分利用我国LPG产业需求规模优势,探索集中采购或联盟采购等创新模式,实现自有资源在内部顺畅流动;另一方面,要减少外部资源依赖,逐渐把握主动。此外,要放大航运纽带作用,共享模式红利,探索搭建供应链平台新模式,建立货主与船东的战略联盟,逐步实现对进口资源的有机整合,最终实现货主、终端、船东三方共享规模红利和效率红利。

  大连商品交易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LPG期货上市,国内市场形成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统一价格中枢,不仅平滑了各区域间价差,也有效影响了海外价格,防止其过快上涨,并帮助企业规避价格风险、实现降本增效和扩大贸易规模。不过,LPG期货功能发挥仍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基差不稳定,影响企业参与积极性,期货影响力仍有待提高。

  “未来,大连商品交易所将继续倾听产业声音,提高产业参与度,了解产业困难和改进建议,进行合约规则优化。此外,持续性开展品种维护工作。例如,针对企业不同的套保需求,加强制度供给,研究丙烷国际化合约;针对基差不稳定,继续推动场外交易,探索具有跨区域调货能力国企的参与路径,探索基差贸易推广路径等。”大连商品交易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周强表示,LPG作为绿色清洁能源之一,是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重要品种。作为国家级能源交易平台,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为上海和中国天然气市场改革发展作出很多创新探索,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果。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将一如既往地积极支持交易中心建设,支持交易中心在我国油气市场化改革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共同助推我国绿色能源高质量发展,为国家能源安全战略贡献积极力量。

  中国需求或支撑LPG价格

  今年以来,内需动力不足、外部波动显著是LPG市场行情的主要特征。任元庆表示,今年以来国内LPG市场消费需求动能不足,房地产和大型基建项目推动力不强,PDH(丙烷脱氢)等LPG深加工项目整体盈利情况欠佳。未来,我国仍有超过万吨的LPG深加工产能陆续建成投产,远期需求走势存在不确定性。

  展望后市,多名业内专家表示,受宏观因素影响,明年LPG等能化品价格难有大幅上涨可能。中国需求仍是LPG价格的主要支撑因素。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赵公正表示,预计在明年全球经济下行的背景下,能源价格将从高位回落。从具体品种来看,油价回落幅度有限,天然气价格在取暖季仍有冲高可能。预计明年春季天然气和煤炭价格会有明显回落。乌克兰危机和欧美对俄能源制裁的变化,仍是影响明年油气价格的重要因素。

  赵公正表示,预计明年LPG依然保持供大于求的态势。至年,全球超过一半的需求将集中在亚太地区。美国可供出口量将逐年增加,到年美国可供出口量有望增加到万吨。在供应相对宽松的背景下,价格将回归供需基本面主导。

  中化国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产业资源事业部化工原料部总经理万苏海对年国内LPG市场维持中性乐观预期。他表示,随着稳增长政策效果持续显现、疫情影响逐步减弱,年内需有望改善,中国经济增速将持续修复、回升。一方面,中国仍是全球制造业中心,需求逐步改善对大宗商品价格构成一定支撑;另一方面,政策密集出台,持续拉动内需,产业景气度有望逐步回归。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6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