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冬季的到来,欧洲的天气也是一天比一天更寒冷,而在失去了俄罗斯的充足且廉价的能源供应之后,欧洲的这个寒冬要怎么过,居民的用电与供暖该如何维持,工业生产所必须要的油气供应又该如何保证在过去几个月里都一直是大家讨论的热点。而从目前来看,欧洲显然是没有完全做好准备的,在这种关头,部分欧洲政客的选择是:对中国转移矛盾。

路透社就转载了一篇德国媒体对德国经济部长进行的非常有意思的采访,这场采访当中德国的部长又一次发表了不少让人无言以对的奇谈怪论。在接受巴伐利亚广播电台采访的时候,德国经济合作与发展部长舒尔策表示,中国需要因为温室气体排放,向受到环境损害的发展中国家支付赔偿金,中国现在已经不是发展中国家了,不应当再享受发展中国家可以享受的优待。

要从出发点上来看,那德国人说的还挺冠冕堂皇的,什么欧盟牵头搞了一个对受到气候问题引发灾难的国家进行补偿的基金会,欧盟也会给这个基金会进行捐款,而中国排放了全世界28%的温室气体,所以理应承担更多的补偿义务。这个基金会是发达国家募集捐款提供给发展中国家,中国虽然号称自己是发展中国家,但实际已经不是了,应该自己拿出钱来和欧盟一起给其他国家发补偿,而且中国现在排放的最多,所以交的钱也应该是最多的。但是你要拨开温情脉脉的面纱,联系一下欧盟尤其是德国经济的现状看,那好像就是另一回事了。

如果看过前两个月的新闻,那应该记得在还没入冬的时候,德国重启了数个之前因为环保问题关停的燃煤电站,这种时候又对着中国提环保,那显然不是真心要搞环保的,而是奔着钱来的。作为欧盟的两大核心之一,德国是一直依靠其强大的工业能力而做欧洲经济发动机存在的,而德国强大的工业竞争力在抛开技术因素外,那就一靠廉价且高素质的东欧与东南欧劳动力,二靠便宜且充足的俄罗斯能源供应了。

俄罗斯的能源供应一方面为德国的精细化工等传统强势工业提供了原料,另一边降低了欧洲民用能源的成本,让欧洲的劳动力成本不至于上天。而今年随着俄乌军事冲突以及欧盟主动进行的制裁,俄罗斯的廉价充足的能源供应就不存在了,德国只能靠着昂贵的进口液化气和石油来续命,在这种高工业生产成本和高劳动力成本之下,德国的工业生产竞争优势也就不存在了,在高成本高通胀之下,德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资本流出,面临着不小的经济困难。

这种时候作为德国经济发展部长的舒尔策,把目标盯上中国是没有多大问题的,毕竟从德国转移出去的工业产能里,很大一部分搬迁来了有成本比较优势的中国;而中国又靠着稳定的供应链,受能源供给影响更小更正常的价格抢去了另外一部分市场。作为掌管德国经济发展的人,自然是有责任去解决被制造出来的问题,挽救德国经济的颓势,同时找一个承担责任的人出来,来防止自己因为创造了经济危机而面临政治危机。

那这么大的中国放在这,不就是最好的目标吗,啊都是中国不重视环保,在环保投入上节省所以压低了成本抢了德国的市场,都是中国对温室气体管的不严,能源足量供给所以德国的企业都跑去了中国,背后的逻辑无非就是这些。那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就是想让咱们的制造业成本进一步上涨,但是咱们也不傻,不会放着长协议价格的廉价能源不用,去学欧洲买高价海运能源,欧洲政客自然也就想到找咱们收环保罚款收环保税了呗。

这样的补偿款一交那不就说明中国的工业发展都是靠污染来的,都是对德国的不正当竞争导致了德国的工业流失经济困难,你看这借口多完美不是,如果不是看德国今年重启了一座又一座燃煤发电设施,而我国在节能减排上一年比一年严格,新能源投入上一年比一年巨大,就真的信了德国人的邪了。

德国人要是真的重视环保,重视什么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与人道主义义务的话,那也不应该和中国说嘛,那应该把刚重启的那些燃煤发电设施重新关停,应该再加大投入去建设光伏设施,欧洲光伏产能不够就来中国买嘛。这样不比在媒体上对我国搞道德绑架,对国际社会的贡献要大多了?

这种在媒体上搞道德绑架的手段,只能体现出本届德国政客的无能而已,连自己经济至关重要的能源生命线都保不住,作为欧洲头号经济强国,作为欧盟的两大核心与世界公认强国之一,连自己当初主导签订的国际协定都不能保证执行,最后一边被乌克兰绑上战车另一边被美国横加胁迫,除了让人评价为这届德国真不行,属于欧洲的光辉岁月过去了之外,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顺带给毫无经济常识的德国经济部长提一个醒,超市的货架上是生长不出货品来的,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占比那么高,那是中国的工业系统要负责给全世界生产消费品,享受着中国产工业品带来的便捷生活的欧洲人,那是真的应该承担对我们的补偿义务,毕竟商品去了欧洲污染真的留在了我国。什么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占世界百分之二十多,那要是不负责西方工业品需求,我们的碳排放明天就能下降不止一半,那你们德国人就真的只能喝西北风的同时看通胀爆炸去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8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