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最专业的医院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液化气掺假,其实就是部分厂家、中介、气站的共谋。对此,监管层面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永城欧亚液化气站的工人为大罐和小罐充入了不同气体,图源新京报网。

国华

3·15,新京报在行动。

近日,新京报记者前往河南、安徽多地调查发现,不少液化气站在液化气中掺入二甲醚售卖,其中,河南永城市一家气站掺假高达45.7%。一名经营多家液化气站的人士透露,掺混在行内是“潜规则”,夏天的时候,气站掺假的比例高达70%。一个销售掺假液化气的气站老板透露自己“不怕查”的秘密,“我这有三根管道,可以充三种气,任意切换,开哪个阀门就充哪种气。”

依照相关法律,没有危化品经营许可的民用液化气站不能售卖二甲醚,但记者发现,一些二甲醚生产厂家却给没有资质的气站开了“绿灯”。

二甲醚市场价只有液化石油气的三分之二左右,但其燃烧的热值也较低,所以掺入液化气,会导致“不耐烧”的问题。这种掺假液化气不仅坑害消费者,还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二甲醚会从内部腐蚀液化气胶管,外面很难发现,时间久了有导致泄漏和爆炸事故的危险。

然而,就是如此劣质而危险的液化气,在某些地方的农村却成了炙手可热的热销产品,二甲醚和液化石油气掺着卖,几乎成为公开的行业秘密。

这种不法现象的蔓延,直接原因当然是暴利的驱动,掺得比例越高获利越惊人。面对“拒绝不了”的暴利,一些本来规范经营的液化气站,也纷纷趋之若鹜,加入销售掺假液化气的行列,由此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结局。

▲永城欧亚液化气总站卖出的液化气,检出的二甲醚含量为45.7%,图源新京报网。

这种结局背后连着的,是监管盲区。掺假液化气的畅销,暴露出两大监管软肋。

其一,是对液化气站的日常监管走过场。液化气掺假不仅是行业内人所皆知,许多餐饮企业老板都对此了然于心,当地监管部门有无察觉?

事实上,有的掺假气站,之前就被监管部门处罚过,但该气站之后继续在掺假路上一路狂奔,这颇堪寻思。

得承认,掺假气站用类似隐秘管道等办法应对检查,会给监管带来挑战。但通过暗访和市场抽检等方式,戳破液化气站掺假的外衣,其实也是不难做到的。

其二,是二甲醚生产销售源头的失控。作为危化品,二甲醚不能想怎么卖就怎么卖,购买需要严格的资质。但没有资质的气站,却可以通过中介,轻松绕过法律规定。

从记者调查的情况看,相关二甲醚生产企业,对此其实都心知肚明。一位企业相关负责人就表示,“我们公司生产的二甲醚大多流向了周边地区的液化气站,与液化气掺着卖,当民用燃料。”换句话说,二甲醚流向液化气站,给公共安全埋下安全隐患,其实就是一些厂家、中介、气站的共谋。

然而,从目前国内已经爆出的液化气掺假案看,大多只是售假的气站和商户受到法律追究,鲜有溯及源头,追究厂家和中介责任的。这种几乎是零违法成本之下,也难怪厂家对二甲醚用于液化气掺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掺假的液化气对于消费者和公共安全的威胁,不容小觑。记者在多地发现的液化气掺假现象,仅仅是个别地区的问题,还是整个行业的冰山一角,需要深入追查。在追查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正视掺假液化气暴露出相关环节的弊病,进一步扎紧监管的篱笆。如此,才可打掉违法企业“不怕查”的底气,还液化气市场以纯净。

□国华(媒体人)

编辑:陈静实习生:祁倩倩校对:吴兴发

推荐阅读:

集市变“汪洋”摊位被冲走:“擅自开闸放水”当追刑责

新京报快评

吴孟达去世:“小”配角有“大”人生

新京报快评

对比家长收入歧视“穷学生”,愧对“教师”二字

新京报快评

医生自证“用麻药一捂即晕”,科普亦需严谨避免变成教唆

新京报快评

高校推“大学先修计划”,当聚焦育才而非招生

新京报专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