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申万宏源研究,宋涛、赵飞)
1.不断突破,从丙烯酸到乙烷、丙烷深加工龙头
1.1深耕C3产业链,从丙烯酸延伸至高附加值新材料
碳二碳三布局齐头并进,产业链一体化优势显现。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已形成碳二碳三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格局,并保持国内最大、全球前列丙烯酸及酯制造商的龙头地位。公司布局长远,在美国布局码头和运输管道等资产,订购乙烷专用VLEC运输船只,切入上游乙烷原料供应,在国内形成供应链壁垒,并以上游原料乙烷和丙烷为立足点,向下游延伸至EAA、DMC、POE等高附加值新材料,形成全产业链布局。同时,顺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今年公司配套建设的绿色新材料产业园项目投产在即,为公司打开新的成长空间。公司成立于年,以丙烯酸及酯业务起家,高分子乳液产销量居国内首位。公司于年上市,上市募集资金用于向下游延伸建设高吸水性树脂及扩建丙烯酸,并于年2月通过收购聚龙石化(后改为卫星能源)向上游延伸建设45万吨/年丙烷脱氢项目,年通过定增募集30亿元建设丙烷脱氢二期及6万吨/年高吸水性树脂技改二期项目。公司提升C3产业链竞争力的同时推进C2产业链构建,建设连云港石化万吨轻烃综合利用加工项目,打造国内第一套乙烷裂解制乙烯装置,并于年与美国公司签订乙烷采购协议。且积极推进氢气的综合利用,于年建成22万吨/年氢气利用制双氧水项目。
加快布局下游新材料新能源项目,打开公司成长空间。连云港石化项目一阶段已于年5月正式投产,二阶段已于年8月27日顺利建成投产,标志着该项目由开车试运行阶段正式投产运营,下游产品包括40万吨/年HDPE、73万吨/年环氧乙烷、60万吨/年苯乙烯。配套的绿色新材料产业园项目一期10万吨/年乙醇胺、40万吨/年聚苯乙烯、15万吨/年电池级碳酸酯等,电池级碳酸酯系列包括电池电解液4种溶剂,6万吨DMC、5万吨EC、4万吨DEC/EMC,上述装置预计将分别于年三、四季度陆续建成试生产。公司利用副产氢气生产电子级双氧水等新能源材料,现有G1、G2标准的22万吨/年双氧水供应给华东市场的光伏生产企业,在建的25万吨产能可达到G3、G4电子级标准。
截至目前,公司已经形成C3产业链布局:丙烯90万吨/年、丙烯酸66万吨/年、丙烯酸酯75万吨/年、聚丙烯45万吨/年、高分子乳液21万吨/年、高吸水性树脂SAP15万吨/年、颜料中间体2.1万吨/年和22万吨/年双氧水;C2产业链布局:乙烯万吨/年、HDPE80万吨/年、环氧乙烷万吨/年、乙二醇万吨/年、聚醚大单体50万吨/年。在建项目方面,平湖基地18万吨/年丙烯酸及30万吨/年丙烯酸酯项目和25万吨双氧水(含2万吨电子级)预计年内建成投产;平湖独山港新材料新能源项目规划的80万吨/年PDH、80万吨/年丁辛醇和12万吨/年新戊二醇装置,以及与韩国SK综合化学合资建设的4万吨/年EAA预计将于年底建成。此外,公司拟投资11亿元在平湖基地建设20万吨精丙烯酸项目,预计将于年投产,10万吨α-烯烃与POE产品研发也在持续推进中。
1.2持续专注研发,C2项目投产助力业绩释放
受油价高位和疫情影响,上半年营收和利润增速均有放缓。近年来,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其中-年期间,公司营收和净利润的年均复合增速分别保持在19.1%、52%。而得益于连云港石化C2一阶段项目顺利投产及主营产品丙烯酸及酯迎来景气周期,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7亿元,同比增长%,实现归母净利润60.07亿元,同比增长高达%。但年3月底以来,油价大幅冲高对公司成本端造成压力,叠加国内疫情反复影响下游需求,带动产品价差有所收窄。截至H1,公司实现营收.1亿元,同比增长75%,实现归母净利润27.8亿元,同比增长30.9%;其中Q2实现净利润12.6亿元,同比下滑7.25%。
销售毛利率不断提升,未来新材料板块占比有望提升。具体业务构成来看,公司主营业务可分为功能化学品、高分子材料和新能源材料三大板块,半年报营收占比分别为59%、15%、1%。毛利率情况来看,得益于丙烯酸主业优势及不断扩张的经营战略,公司整体销售毛利率从年的20.7%持续提升至年的31.7%,但年受到原料成本高位和需求不振影响,毛利率回落至24.5%。分业务来看,年中公司功能化学品、高分子材料和新能源材料板块毛利率分别为30.9%、34.9%、38.0%.。其中丙烯酸及酯、环氧乙烷等功能化学品板块贡献大部分毛利,占比高达74%。目前新能源材料领域营收占比仍较低,但随着后续新材料项目的逐步投产,未来公司新材料板块占比有望持续提高。
加大研发投入,公司资产使用效率高,固定资产周转率高于行业可比公司。公司上市以来坚持“科技创造未来”的理念,注重人才培养,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年期间研发投入费用从1.9亿元提升至10.9亿元,经过十余年持续的研发投入与坚持创新,公司SAP产品实现国产替代,具备根据客户要求快速定制的能力,并成为宝洁、金佰利等国内外知名品牌的供应商。α-烯烃及POE项目已完成中试设计,为公司自主研发,并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当前α-烯烃及POE产品主要依赖国外进口,预计建成投产后将进一步增强公司竞争力。截至H1,公司投入研发费用6.5亿元,同比增长72.6%。公司计划在其第二个五年计划内,引进2名院士和名博士,完成卫星全球研发中心建设。石油化工行业属于相对重资产,公司历史上一直保持着较快的产能及业绩增长,资产规模也不断提高,从固定资产周转率的角度,公司资产的使用效率高于行业平均。公司精细化管理能力强,同等规模的产能投资成本低于行业平均。公司从原有的丙烯酸行业,逐渐切入到市场容量更大的丙烯、乙烯领域,以及顺应绿色发展的新材料领域,更有利于发挥公司快速扩张的优势。
1.3持股结构较为集中,开展长期股权激励计划
公司持股结构较为集中,杨卫东、杨亚珍夫妇为公司实控人。公司控股股东为浙江卫星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杨卫东、杨亚珍夫妇,直接或间接持有公司30.6%的股份。公司股权结构较为集中,有利于长期稳定发展。
开展多次股权激励计划与长期事业合伙人计划,推动员工与公司共同成长。上市以来,公司分别于年、年、年及年开展四次股权激励计划,四次股权激励共计计划授予限制性股票.7万股。其中公司在年1月宣布推出第四期股权激励计划,公告披露年股权激励计划将面向连云港石化董事、高级与中层管理人员、技术骨干、技术(业务)骨干等人,授予限制性股票.7万股,约占本公告日公司股本总额的0.28%。与此同时,年9月公司推出为期十年的事业合伙人计划,主要面向公司核心员工及高管。该持股计划以至年为考核年度,以上一年度的净利润作为基数计算,依据各年度的净利润增幅,确定从专项基金里提取的比例。公司上市以来开展持续性的股权激励计划,有利于提高管理人员与团队的积极性,提升公司员工的凝聚力,推动员工与公司共同进步。
2.完善碳三产业链,一体化布局巩固龙头优势
2.1国内丙烯产能持续扩张
2.1.1全球丙烯主要供应来源及下游应用
丙烯作为全球第二大石化产品,目前全球丙烯产能超1.4亿吨/年,需求约1.1亿吨,其中中国产能为万吨/年,约占全球产能的36%。传统的丙烯工艺路线包括蒸汽裂解、炼厂催化裂化FCC分离、重度催化裂解DCC等;另外为On-Purpose的工艺,包括丙烷脱氢PDH、烯烃歧化、MTP等。截至年,中国丙烯产量约万吨,净进口量万吨,表观需求约万吨,受下游聚丙烯和环氧丙烷产品的需求拉动,我国丙烯表观需求同比增长10.1%。依据纯度,丙烯分为炼厂级RG(纯度:65-80%)、化学级CG(纯度:94-97%)、聚合级PG(纯度99%以上);炼厂级丙烯一般很少直接使用,海外相对多用于烷基化,国内一般是经过分离提纯至化学级和聚合级,其中:化学级可用于生产溶剂、化工中间产品等;聚合级用于生产聚丙烯PP。
历史上,丙烯的价格走势与乙烯价格有较强相关性,但近年来出现景气周期与乙烯相反的情况。乙烯、丙烯的下游应用中有超60%是聚乙烯、聚丙烯,二者在塑料改性应用中有一定的重叠性,价格低时需求增速相对较快。丙烯的下游消费属性相对较强,如聚丙烯在食品包装、无纺布等应用的可替代性较弱;环氧丙烷在表面活性剂、润湿剂、日化等领域的精细化工应用潜力较大;丁辛醇主要用于涂料溶剂、增塑剂等领域。目前聚丙烯、环氧丙烷及丁辛醇需求占比分别为68.9%、7.3%、6.4%,聚丙烯作为丙烯最大的下游消费产品,其应用领域广泛,因此丙烯下游配套装置多以聚丙烯为主。
2.1.2未来我国丙烯缺口将持续减少
丙烯下游需求稳定,随着未来丙烯一体化率继续提升,未来我国丙烯货源缺口将有所减少。我们假设年国内丙烯的年新增需求量约为万吨,由于我国丙烯行业的持续扩产,且未来丙烯行业的新增产能仍将主要来自中国,未来我国丙烯缺口将持续减少。
1.裂解乙烯副产:裂解乙烯装置对于丙烯的影响较为复杂,从全球的角度,乙烯装置趋于原料的轻质化,如果以乙烷为原料基本上很少有丙烯产出。美国在页岩气革命带来大量乙烷供应后,对原有以石脑油路线的装置改造后,均以乙烷加工为主。国内新投产的炼化一体化对于乙烯原料来源进行优化,增加了乙烷、丙烷、LPG等原料的裂解比例,对应的丙烯产出也会减少。
2.炼油厂催化裂化FCC:由于国内成品油需求增速放缓,炼油装置开工率承压,新建炼厂以多产化工品为设计目标,丙烯产量增长受限。FCC作为目前第二大丙烯供应路线,因为较少分摊折旧、摊销,是成本较低的丙烯生产路线。炼厂的产出以成品油为主,但每家炼厂加工的油种以及对应的加工工艺设计不同,对于丙烯的产量影响也不同。炼厂中丙烯收率的影响因素包括:原油的种类影响、催化裂化工艺影响(催化剂)、加氢裂化的影响、成品油需求对炼厂开工率的影响等。比如恒力石化位于大连的万吨/年炼油项目中,并没有设置FCC,而是通过加氢裂化的手段将渣油进行充分转化;项目炼油部分不产丙烯,但专门配置混合脱氢装置进行丙烯的on-purpose生产。
3.丙烷脱氢PDH:丙烷脱氢虽然流程简单,但是有建设中的装置施工难度大,运行操作要求高等特点,海外PDH装置的运行优势不大,未来PDH新增产能几乎集中在国内。目前丙烷脱氢工艺相对于石脑油裂解装置仍有成本优势,但仍需要考虑丙烷原料的来源。一般而言,国内炼厂的丙烷一般自用为主,也可作为液化气销售,或为裂解乙烯原料。国内大多数独立的PDH生产商仍需大量进口丙烷,丙烷的主要来源地为中东和北美,中东属于油田伴生气,未来新增的产量有限;北美丙烷分离自页岩油、气开发过程中的副产湿气,产量将随页岩油、气波动。
4.煤化工路线:一般把煤制烯烃(CTO)及甲醇制烯烃(MTO)归类于煤化工。我国CTO/MTO自年以来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占我国乙烯产能的约22%。需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