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农村,依然主要使用煤气做饭!至于先关火,还是先关气,其实都会有各自的优缺点。大家主要担心的问题是,如果操作过程中顺序错了,会不会引起煤气罐爆炸?在新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煤气罐爆炸的报道,不但财产受到损失,人员也会出现不同的伤亡!所以,煤气罐的使用安全,真的很重要!很多错误的使用方式,真的会使财产、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煤气罐先关火,还是先关气?煤气罐先关火,软管中会存留少量的气体!这些少量的气体,哪怕是泄露,也不会造成很大的危害!煤气罐先关气,煤气输送中断,软管会发生压力变化,气体在燃烧耗尽时,因为浓度发生变化,会出现闪爆现象。发生的次出多了,会对燃气点火装置造成一定损坏!有时,家里打火,总是打很多次,也和先关气有关系。一是需要等软管充气,二是,可能点火装置受损!无论使用哪种操作步骤,基本上都不会发生煤气罐爆炸的事故!我个人建议,最好还是先关火!两者都要注意,关火别忘了关气,关气也别忘了关火!这样才算安全!否则,就会有安全隐患!火关了,忘了关气!假如软管或是接头处有损坏,煤气就会有泄露的危险,后果不堪设想!气关了,火忘了关!下次使用时,也要注意类似情况。不要打开气,没做饭,去做别的事情,使煤气从煤气灶处泄露,发生危险!只要做好这两点,怎样的操作步骤都不会发生严重的危害!特别提醒,老年人要时刻记住这两点!煤气罐使用中有哪些要注意的事项?注意上面说的两点外,还要注意经常检查软管、接头部位是否封闭。经常清理灶台,以防食物残渣堵住出气孔,造成燃烧不完全。随时警惕室内是否有煤气味道。做饭时尽可能不要远离,防止干烧引起火灾。这些人为可控的安全事项能够做到,煤气罐意外发生爆炸的机率就会减小很多!还有不可控的因素是什么?往下看!最应该注意的重点!重要!重要!重要!煤气罐爆炸,有很大一部分是煤气罐本身的质量和错误操作引起的!罐体质量早在年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对罐体的设计、制造、材质和耐压等项技术标准就制定了非常严格的规定与要求,因此罐体在符合部颁设计标准的前提下使用是绝对不会发生意外的。然而,用户使用中煤气罐发生爆炸的事例却屡见不鲜,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一、罐体老化带病工作罐体是压力容器,必须在“体格结实,没有毛病”的情况下工作。如果长期使用,缺乏检查,保养和维修,罐体就会出现锈蚀穿孔、裂纹,以致丧失耐压强度,稍遇高温,挤压或碰撞就容易发生爆炸。二、假冒劣质产品有些人图便宜,购买不是正规检测合格后的罐体,或是使用非正规充气点充气的煤气罐。这些无法保证质量的产品,都是定时炸弹,大大的增加了煤气罐爆炸的机率!错误操作我觉得,很多家庭或多或少,都犯过这些错误!一、煤气罐超量充气罐体超量充灌,这是煤气罐发生爆炸最主要的原因。什么叫“超量充灌”呢?罐体型号YSP—10型和YSP—15型中的10和15,是指该罐体的最大允许充灌量分别为10公斤和15公斤,超过了这个重量,就叫超量充灌。当“超重”的罐体受到太阳高温曝晒、火炉或暖气片的烘烤、室内外温差的陡然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就很有可能发生瓶体爆炸。超量充灌能导致爆炸是煤气的特殊性质决定的。煤气具有极大的“膨胀性”,当气温摄氏15度时,体积膨胀系数约是水的16倍。充灌进罐体后,煤气主要呈液态、其饱和蒸汽压随温度上升不快,温度升高1度约增加每平方厘米0.2至0.3公斤,而液态煤气的膨胀压力就比蒸汽压大得多,温度每升高1度,压力急剧上升每平方厘米约21.8至31.8公斤。所以钢瓶超量充灌后,温度只要升高约摄氏4度,便有可能因液化气的膨胀效应而发生爆炸。二、罐体摆放使用的错误罐体最好离火源超过一米,尽量摆放置阴凉通风处!罐体一定要垂直罐口向上放置,绝对不允许横卧放置或倾斜放置!此外,有的用户煤气快用完时,采用热水浇烫,火烤罐体等方法促使液化气火烧旺起来,这样也很危险!尤其是用火烧罐体的方法,会使罐体失去应有的强度,很容易导致煤气罐爆炸。煤气罐属于易燃易爆物品,在质量上一定不能马虎,使用上一定要规范,使用中一定要操心!做好这些,安全就有了保障!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一些紧急知识,以防万一!遇到紧急特殊情况该如何处理?煤气罐着火分两种不同情况处理:煤气罐刚着火阀门完好,就赶紧用湿毛巾护住手,关闭阀门,火自然就灭了。阀门损坏,就直接用湿毛巾盖住出火口,使其缺氧熄灭,然后想法堵住排气孔!煤气罐已经燃烧时间很长没有相应的防护措施和灭火设备,还是保证人身安全,赶紧撤离火场,拨打报警。煤气泄露如果闻到房间有煤气味道,一定不要使用明火和开关电源,一定要敞开门窗保持通风!人员疏散后,煤气浓度不高的情况下,尽快查找泄露点进行排除!煤气浓度高的情况下,尽快报警,并告知邻舍不要使用明火!煤气罐给人们带来安全便捷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危险!希望大家通过以上的阅读,能有个大致的了解!在生活中正确使用煤气罐!饭香四溢,合家美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7235.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7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