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和条件的提高,如今在冬天靠暖气和空调便可使室内温度宛若春夏一样,轻松度过严冬;做饭方面也有着更为便捷的天然气、液化气、电磁炉等。
可把时光推到20世纪的时候或者是现在一些发展不好的偏远村庄,他们在冬天只好靠煤炉生火取暖做饭,而取火材料中,蜂窝煤绝对是最物美价廉的一种,因其有许多小孔,状似蜂窝,所以取名蜂窝煤。它便于存放与取用,燃烧时间久,节省成本,极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
蜂窝煤蜂窝煤对我们的生活功不可没,那么它是谁发明的,你知道吗?
关于蜂窝煤的发明者,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是、
郭文德是山东德州人,他注意到当时一些市民做饭,用的都是小煤球,夜晚将炉火封住时,用火钳在煤球中间扎个小孔,这样可以使炉火一夜不灭……这个现象让他萌生了做蜂窝煤的想法,样品出来以后,炉火旺盛,耐烧力强。而且燃烧通透,不留黑块,换煤球时用新煤球往下一压,灰烬就可以落入灰膛,只要关好炉门,炉灰也不会乱飞,又方便又卫生。郭文德干脆组建了一个家庭工作社,在年10月1日正式开业。很快,新煤球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到年,家庭工作社已经变成利民煤球厂,有工人10余人。
随后,这种新煤球也开始向德州以外的地方推广。年北京开始推广,并将其命名为蜂窝煤。在当年的推广资料中提到,烧煤一天要抖灰、添煤好几次,而烧蜂窝煤不需要天天生火,又不需要常通火、抖灰,于是黑烟滚滚炉灰飞扬的恼人现象就完全没有了。一个五六口人的家庭,每月烧煤一般需要多斤,而烧蜂窝煤则只需要多斤,还省了引煤的木材。北京市年上半年推广蜂窝煤的结果是,仅城区和部分郊区的不完全统计,节约了木柴吨,节约了煤70吨。
二是、
网络上还流传的另一种蜂窝煤的起源。这一说法认为,蜂窝煤是一名叫王月山的伙夫在上世纪20年代发明的。他观察到灶里的煤火燃烧不旺时,只要拿根铁棍一拨,火苗从拨开的洞眼窜出,火一下就旺起来。后来,他用煤粉做煤球煤饼时,有意在上面均匀地戳几个通孔,不仅火烧得旺,而且节省燃煤,蜂窝煤就是这样被发明了。不过这段文字采用散文笔法,对发明者的身份介绍比较模糊,可信度值得怀疑。但不知是巧合还是讹传,这位王月山也被认为是德州人。
蜂窝煤使用之前的煤球尽管发明人的身份难以肯定,但中国人广泛使用蜂窝煤是在新中国,应该没有疑义。北京晚报年的一篇文章就介绍说,建国前北京人用的还是没有蜂窝的煤球,当时普通百姓之家住房紧迫,做饭取暖全用一个炉子。铁炉子因炉膛太大又不保温,需要搪炉子,而有钱人则喜欢炉膛内有机制炉瓦的洋炉子。
在公私合营之后,煤球才被16孔蜂窝煤取代。由于蜂窝煤备有引火炭使生炉子或添加煤炭都比煤球炉简单、方便、快捷,连一直烧煤球的洋炉子也改烧蜂窝煤了。
蜂窝煤相对于未经处理的煤炭更适合民众日常生活的使用,更符合人们的生活状况,他的出现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便捷。当严严冬日我们身处室内却不觉寒冷时,不妨去思索一下都是谁带给我们的幸福舒适,心怀感恩,享受人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877.html